黄芪这味药,说它是“补气王者”不过分吧?可你别以为它只会“补”,它其实是个“演技派”,用量不同,角色也不同!
图片
中医圈里有个说法:“小量升气,中量利水,大量托毒”,这话一点不虚。黄芪这味药,用法讲究得很,就像你炒菜,盐多盐少,味道差得远了!
图片
小剂量(10克以内):“升气小能手”。这个时候的黄芪,主打一个“提气”,特别适合气短、乏力、说话没劲、动不动就出汗的朋友。
图片
它能补肺脾之气,让你走路带风、说话带劲。像玉屏风散里用黄芪配白术、防风,就是调卫固表的经典组合。
图片
中等剂量(10~30克):“利水行气小能手”。这时候黄芪开始“管水”了,适合那些容易水肿、小便不利、气虚水肿型的人群。
图片
《金匮要略》里的防己黄芪汤,就是用黄芪30克配上防己、白术等,专门对付“虚胖型水肿”。
图片
大剂量(30克以上):“扶正托毒高手”。这时候的黄芪就不是“养生”那么简单了,是真正上得了临床的“猛将”。常用于久病体虚、伤口不愈、慢性溃疡、脱肛、子宫脱垂等问题。
图片
清代名医张锡纯就特别推崇大剂量黄芪,他说:“黄芪重用,能助气以行血,托毒外出。”
图片
黄芪归脾、肺经,性味甘、微温,说白了就是“温和补”,不像人参那样“燥”,适合长期调养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正规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