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想到一只小小的鹅有这么大的市场!”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孙晓感慨道。
近日,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师生赴怀化市溆浦县开展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,将专业实践与就业引导相结合,让学生在助力溆浦鹅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发展的同时,探寻专业价值与职业方向的契合点。
实践期间,学生们全程参与“科技赋能,共促发展”溆浦鹅产业座谈会,认真聆听溆浦县副县长周波介绍当地鹅产业“富民强县”地位及种业提升、规模养殖等瓶颈,校地企三方围绕“种业攻关”“精深加工”等合作方向进行深入探讨。在湖南鸿羽溆浦鹅业国家级遗传资源保种场考察种鹅繁育体系,在湖南恒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交流鹅肉保鲜、副产品开发等问题。
“以前觉得学动物科学就是搞养殖,这次才发现从品种保护到产品加工,整个产业链有这么多专业岗位等着我们。”本科生胡安在参与企业调研后说道。湖南恒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魏红坦言:“企业发展最缺既懂技术又接地气的人才,希望高校能多输送敢闯一线、能解难题的年轻人。”
学院教授为当地养殖户和企业技术员讲授鹅舍标准化建设、疾病防控等技术时,学生们在旁认真记录,结合课堂所学的《动物生产学》知识,思考反季节繁殖、绿色养殖等问题,将理论转化为理解产业需求的“钥匙”。学生们在保种场观察雏鹅生长,在加工企业讨论产品加工工艺与市场营销优化。这些实践让他们清晰认识到,动物科学专业人才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,也需要对接产业的实践能力。学院党委书记祖智波表示:“我们推动学生深入产业一线,就是要让他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找到自身定位,把专业优势转化为就业竞争力。”
展开剩余24%此次溆浦之行,让学生们在与溆浦鹅产业的深度接触中,不仅看到了特色农业的广阔前景,更明晰了专业学习与就业发展的结合点。十年来,学院始终坚持开展“三轮驱动、三堂嵌动、三师联动”动物科学专业就业型实践教学育人行动,通过校地企协同的实践平台、理论与产业交融的培养模式、多方导师联动的指导体系,持续推动学生在生产一线锤炼本领、找准定位。未来,学院将深化这一育人模式,让更多“懂技术、接地气、爱农村”的动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显身手、建新功,以专业力量书写产业繁荣新篇章。(符晨星 李紫丽)
发布于:北京市正规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